目录
- 淮河
- 淮河历史
- 淮河流域
淮河
淮河,或称淮水,与长江、黄河、济水在中国古代并称”四渎”。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,干流流经河南、湖北、安徽、江苏四省入洪泽湖,洪泽湖水大部分经高邮湖于江苏省扬州市三江营入长江,全长约1000千米。在12世纪90年代以前,下游水道经今盱眙、淮安、涟水,至云梯关(江苏省响水县)独流入海。今天的淮河东流经河南,安徽,江苏三省。自然河道经废黄河流入黄海;主流通过三河闸,出三河,经宝应湖、高邮湖在江苏省扬州市三江营入长江,是为淮河入江水道,至此全长约1000公里;苏北灌溉总渠在洪泽湖东岸出高良涧闸在扁担港入黄海,全长168公里;淮沭新河在洪泽湖东北岸出二河闸北上入新沭河;2003年开通的淮河入海水道自二河闸下游入海。
备注:济水,又名兖水,沇水(Yǎn),山东境内俗称大清河,以与小清河区别。济水曾与江水(长江)、河水(黄河)、淮水(淮河)并称”四渎”。清咸丰五年(1855年)由于黄河改道而淤塞消失。
淮河历史
- 黄河夺淮
南宋建炎二年(1128年),为防御金兵南下,东京(今开封市)的守将杜充派兵强行凿穿黄河大堤,黄河往南改道由泗水入淮河、济水分流夺淮入海,史称黄河夺淮。大量泥沙淤泥使淮河入海出路受阻,盱眙与淮安之间的洼地逐渐形成今洪泽湖,并冲淮南堤溢流坝,沿三河入宝应湖、高邮湖,经邵伯湖由夹江在三江营入长江。黄河夺淮后,淮河失去了入海口。在咸丰黄河大改道之前,黄河下游流经路线,大体上经过河南的开封、兰考,后经山东的曹县、单县(菏泽),再经安徽的砀山、萧县,最后入江苏的徐州、宿迁、淮安、滨海(盐城)然后入黄海。
- 黄河北徙
清咸丰五年六月十九日(1855年8月1日),黄河在河南兰考北岸的铜瓦厢决口。黄河再次北迁改道,在山东境内借济水(又名大清河)入渤海,结束了下游700多年由淮入海的历史。黄河北徙后,淮河入海故道已淤成一条高出地面的废黄河。
淮河流域
淮河流域地处中国东部,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,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。淮河流域西起桐柏山、伏牛山,东临黄海,南以大别山、江淮丘陵、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分界,北以黄河南堤和沂蒙山与黄河流域毗邻。
淮河流域以废黄河为界,分淮河及沂沭泗河两大水系,面积分别为19万平方千米和8万平方千米。淮河下游主要有入江水道、入海水道、苏北灌溉总渠、分淮入沂水道和废黄河等出路。
- 入江水道
从洪泽湖三河闸(位于淮安市洪泽区蒋坝镇南)流出,向东南流至高邮湖、邵泊湖,南下至扬州三江营汇入长江,一起流入大海。入江水道长约158公里,是淮河水下泄的最大通道,可将淮河上中游70%以上的洪水汇入长江。
- 苏北灌溉总渠
从洪泽湖东边的高良涧闸(位于淮安市洪泽区高良涧镇)流出,向东流经淮安市洪泽区、淮安市淮安区、盐城市阜宁县、盐城市滨海县、盐城市射阳县,在扁担港入海,全长约168公里。
- 淮河入海水道
在苏北灌溉总渠高良涧闸的北边,紧挨着的不远处就是洪泽湖二河闸,二河水分两流两处,一处向北,一处经过二河新闸流入与苏北灌溉总渠平行的淮河入海水道。淮河入海水道是泄洪备用水道,位于苏北灌溉总渠北边,也是在扁担港入海,全长162.3公里。
- 淮沭新河-新沂河
这条水道是淮水北调,分淮入沂工程。洪泽湖水自二河闸流出后,沿二河向东北方向流去,在淮安市淮阴区杨庄分流成四股,一股流入里运河,一股入黄河故道,一股入盐河,一股入淮沭河。淮沭河向北流至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后,转向东流入新沂河,再流经灌南、灌云两县至张店北面穿盐河,在燕尾港入海。
- 黄河故道
二河在杨庄有一股流入黄河故道,经淮安市淮阴区、过涟水县南,滨海县北,由响水县套子口(废黄河口)入黄海。虽然黄河故道也能排水入海,但是杨庄以下废黄河排洪能力只占现有入江、入海总泄量的2%左右,且河床淤积严重。
备注:淮河入海水道、苏北灌溉总渠与京杭大运河在淮安交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