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
- 山西概括
- 山西地理
山西概况
山西省地处黄河流域中部,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,与河北省为邻;西、南部以黄河为堑,与陕西省、河南省相望;北跨绵绵长城,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。因地属太行山以西,故名山西。全省总面积15.67万平方公里,2024年底常住人口为3445.96万人,辖11个设区市,117个县级行政单位。省会太原市居省境中部,其余10个市从北到南分别是:大同、朔州、忻州、阳泉、吕梁、晋中、长治、晋城、临汾、运城。
山西地理
山西省地势整体呈现“两山夹一川”的高原型山地格局,地貌以山地、丘陵为主,高原特征显著。山地、丘陵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.1%,平川、河谷面积占总面积的19.9%。山西坐落于黄土高原东部,有太行山和吕梁山两座大山。全省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米以上,最高点为五台山主峰叶斗峰,海拔3061.1米,为华北最高峰。
-
东西两侧为山地:
东部太行山脉纵贯省境东部,是山西与河北、河南的天然分界。山势陡峻,多断层峭壁(如著名的壶关太行山大峡谷),平均海拔1500-2000米,构成华北平原向黄土高原的屏障。
西部吕梁山脉纵贯省境西部,是山西与陕西的界山(黄河峡谷穿行其间)。北段高峻(如关帝山海拔2831米),南段渐缓,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区域。
-
中部为串珠状盆地:
东西山地之间,自北向南分布着一系列断陷盆地,构成山西人口与经济核心带。大同盆地(北部)、忻定盆地、太原盆地、临汾盆地、运城盆地(最南端)这些盆地由汾河地堑带串联,地势平坦,土壤肥沃,是山西的“粮仓”和城市群所在地。
-
南部与东南部山地:
南部中条山脉横亘于运城盆地南侧,是山西与河南的界山,黄河绕其南缘流过。
东南部太岳山、王屋山。太岳山位于汾河东侧,王屋山延伸至晋豫交界(属太行余脉)。
-
北部山地高原:
恒山山脉(大同盆地南侧,“五岳”之北岳)
管涔山、洪涛山等构成晋西北高原,与内蒙古高原过渡。
注:五台山,中国山西省五台县的山峰,四大佛教名山之一。中国佛教四大名山,是汉传佛教传统认为的四大菩萨道场。
浙江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
山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
四川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
安徽九华山为地藏菩萨道场
山西省几乎所有河流最终均汇入黄河(环绕省境西、南边界流过)。重要支流(自北向南)如下:
-
汾河(山西母亲河,黄河第二大支流)
走向: 发源于管涔山,纵贯太原盆地、临汾盆地、运城盆地,于万荣县注入黄河。
-
沁河(黄河一级支流)
走向: 发源于太岳山,流经晋城盆地,于河南武陟入黄河。
-
涑水河 (sù)
走向: 发源于绛县,横贯运城盆地南部,于永济伍姓湖汇入黄河。
-
三川河、昕水河、听水河
分布: 吕梁山西侧,直接西流入黄河(流经黄土丘陵区,水土流失严重)。
-
桑干河
桑干河发源于管涔山,流经大同盆地,出省后汇入永定河(属海河水系)。但按水文管理划分,山西将其纳入黄河流域统计范围。